欢迎访问开心故事网!

你在等待机会还是采取主动


时间:2019-09-11  来源:  作者:  浏览次数:


   罗纳尔迪尼奥对公司非常失望。他在这里勤奋工作了好几年。关于技术,能力,奉献精神和优点,谁能打败他?我无法想到这一点,但是晋升为主管的机会给了他一位比他晚一年的同事。罗纳尔迪尼奥看不到一个比自己更好的同事。 “除了在领导者面前,我还会过来。”在听完他的经历后,罗纳尔迪尼奥的朋友问道:“你的同事是主管,有没有?什么是不合格的,不是违法的地方?”罗纳尔迪尼奥犹豫了一会儿,却想不起来。我的朋友建议罗纳尔迪尼奥采取主动,让老板知道他做了什么。即使你这次不能起床,看看你是否能再获得一次机会,或者至少在你下次有机会的时候,老板可以想到他。这个建议让罗纳尔迪尼奥很难:“我想采取主动,我怎么能打开这个?”对他而言,这比解决技术问题更困难。如果你工作得很好,你可以自然地推广。不容易采取主动的人往往会隐藏他们对外界的期望。 我曾经听过一位专业人士说:我希望公司能做到这一点。如果你工作得很好,你自然会得到晋升。我不必担心其他事情。如果这是一个人选择工作不可或缺的条件,没问题。——如果你想遵守某些内在标准,你可以广泛搜索,找到符合这个标准的工作,然后投入其中。毕竟,在人与机构之间双向选择的过程中,这个职位的发展空间是什么?这个单位的工作氛围是什么?员工有什么品质?晋升和加薪的条件是什么?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分散和提出。国外的一些人建议,在第一份工作完成之前,最好采访不少于25个机构。我相信这也是为了更多地了解自己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。如果您进入的机构不符合您的理想,就必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。 如果我们仍然无意识地坚持对环境的期望,那就很好奇。这种期望来自哪里?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想法:当我们在学校学习时,我们已经习惯了老师的积极关注,当我们工作时,我们无意识地认为我们的上级应该看到我所做的不言而喻。然而,当你成为领导者时,你会发现,当你掌管10或20人时,你不会注意到每个人都做的事情.最好先了解这些吗?进入工作场所后,环境发生了变化,总是期望当前的环境符合他们过去的习惯或想象,这意味着他们想要留在过去,但并没有真正面对并融入今天的现实。那些准备好的人更有可能获得机会;那些无法面对现实的人显然没有做好准备。一方面,抱怨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机会,肯定和认可,另一方面,很难主动争取机会,展现自我,赢得肯定,这尤其是一个悖论。 习惯等待机会,却不习惯主动争取或展现长处,对自己的不利是显而易见的。有位工作多年后升至中层的职业女性感慨:“我就是那种只会做事不会表现自己的人,这样其实对自己不好。老板注意不到你,他会比较晚认识你的价值。”做事之外你还需要多点沟通渴望得到机会,渴望自身的价值被认可,是人之常情。想要什么,并全力以赴,则是成事儿的常规。当过去的期待、过去的习惯,并不支持今天的目标时,你仍不肯改变,这就相当于自身的成长停止了。工作除了用来谋生之外,原本也是完善自己、创造价值的途径,如果一个人不成长,何时才能真正成就自己呢?当然,成事儿往往需要多个条件同时具备,就像高考录取是看几个学科的总分,不只看单科分数一样。 对于想在职场上获得认可的人来说,一方面做出成绩,另一方面让公司或上司了解你的业绩、实力、潜力,两者都不能少。能做事的人,前者已经具备;在擅长做事的基础上,稍微增加一点主动性和灵活性,会如虎添翼。20161219025230357.jpg 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中,你可能需要放下一些错误的观念:比如,主动去表功不太好,主动提要求很没面子,跟上司走得太近涉嫌拉关系、阿谀奉承等等。其实,只要业绩、实力是真的,本人出来展现真相,并无不妥。但凡这个人做到的事情值得更高的回报,那尽可以君子坦荡荡,想要直说。职场中,有人会在绩效考评会谈或任何适当的与上司交流的场合,诚恳说明自己做了哪些事情、学到什么东西、下一步有何打算,直接表明想要承担更多责任的意愿。 同时,也要了解上司的看法、反馈、忠告、指导建议,包括在暂无机会升迁时,明确请教上司若要得到某个机会,自己还需具备或创造什么样的条件……这些纯属正常的职场沟通,跟拉关系奉承,还真没关系。否则,你很可能成为下面故事的主角:得力员工对待遇不满,默默等待很久仍未改变,最后忍无可忍地辞职。临行前老板震惊而困惑:“我真没想到他会走!一直以为他对待遇挺满意呢,他也从没提过想要更多啊。”兼顾多方需求的人胜算更大当你为自己尽力,并增强主动性和灵活性之后,你会从只关注事儿,转向既关注事儿,也注意与同事的交流,善处身边的人际关系。能兼顾人和事,往往比只关注事儿,成功的几率大得多。增强与人的有效交流,其实也在从自我中心的习惯中走出来,去融入现实环境。 “我已经这么努力,为什么还是没等到机会”之类的抱怨,其实是“从我出发”的单一视角。站在这个视角,你看见的全都是“我付出的”和“我没有得到的”,很容易让人感到内心失衡。然而当你主动去了解,在这个环境里,为了得到我想要的,需要付出或做到哪些,这便走出了原先个人的习惯视角,开始去了解机构或他人的需求和要求。工作中会有无数的团队合作,很少单兵作战。兼顾彼此的需求,是合作意识的重要部分。能有意识地去找出自身需求与机构需求的对接点,从这里入手去努力,会更容易实现快速成长。我们常说,各种环境下,开放而有灵活性的人会更具影响力。同样,能了解和兼顾双方甚至多方需求的人,一定比只看见“我要什么”的人胜算更大。读过国外一个案例:一位经理人,就叫他约翰吧。 约翰工作能力出众,对工作也很满意,除了跟顶头上司实在合不来。他已经烦恼到想要辞职走人了。这时,约翰偶然去听了一个创造力的课程。他开始考虑,跳出习惯性思维来解决问题。他原本想找猎头公司为自己推荐工作,这时转而悄悄把上司的履历交给了猎头公司。上司的资历、背景、能力比他更好,猎头公司很快发现了适合上司的职位。而上司在这里待得久了,也有些厌倦,忽然看到不错的机会送上门来,欣然接受了。上司离职后,公司综合评估了一下,选任约翰接替了上司的位子。这是一个有利于多方、皆大欢喜的结局。可以想见,当你眼光心胸思路充分打开,寻求创意解决时,原先以为没有出路的困局,隐藏着多少想象不到的机会呢?

本文来自开心故事网 转载请注明

上一篇 下一篇


  • 用户名:
  • 密码:
  • 验证码:
  • 匿名发表

    Copyright ©  2016-2019   开心故事网  版权所有   备案号:琼ICP备2024027307号-1   网站地图:xml   友情链接:家电急修网

    备案号:琼ICP备2024027307号-1 网站地图:xml Copyright ©  2016-2019   开心故事网  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:家电急修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