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<
- >
经典故事
两个天才有不同的生命结局
时间:2019-09-19 来源: 作者:  浏览次数:
   虽然在公众眼里,他们都是天赋异禀的“钢琴王子”,但只要你对他们稍有了解,就会发现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体验和演奏风格,郎朗的表演激情四射,几近疯狂;而李云迪则十分拘谨柔情,这也符合他们的个性,一个像火一个。像水,像古龙笔下的小鱼小花。郎朗在江湖上的生活自由安逸,犹如水中之鱼;李云迪处处谨小慎微,自尊心强,登山之路依然艰难。2010年是肖邦诞辰200周年。肖邦的祖国波兰决定将最高艺术奖颁给中国钢琴天才李云迪,李云迪是世界闻名的浪漫主义钢琴大师的接班人,擅长演奏肖邦。提到李云迪,我们自然联想到另一位年轻的钢琴天才郎朗,他也受到西方的尊敬。他们都是中国人,1982年出生,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胜,并与唱片巨头德意志唱片公司(Deutsche Records Company,DG)签约。乍一看,他们就像是一对出生后即被拆散的双胞胎,成名之路相似却又不同,如今的境遇更是迥然不同。天才都从少年出李云迪和郎朗基本上都是80年代席卷中国的“钢琴热”的产物。从电视到古典音乐,“文化大革命”的结束激发了中国人对所有西方事物的兴趣。郎朗学习用的钢琴是中国产的,花去了他一家年收入的一半。拖着一家子,他离开东北老家,到北京跟一位曾在欧洲学习过的中国老师学弹钢琴。他十三岁即在柴可夫断基青年音乐家比赛中获奖,他在亚洲的音乐生涯从此开始。而李云迪则是七岁那年学完手风琴后再学钢琴的,他也是跟着家人离开四川家乡,到经济特区深圳学钢琴,是那里给他提供了足够的经济条件,不然,他也不可能走上钢琴之路。有意思的是,他们走向西方的人生道路并不相同。 1999年,17岁的郎朗在芝加哥拉文尼亚音乐节明星演奏会上,戏剧性的紧急代替身体不适的安德鲁·瓦兹,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《第一钢琴协奏曲》。开场前,著名艺术大师斯特恩对观众介绍郎朗说:“你们将从这位年轻的中国男孩身上听到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。”果然,当最后一个音符演奏完毕,听众全体起立欢呼。对郎朗来说,更重要的是,那天凌晨两点左右,在长达五个小时的音乐会之后,租宾·梅塔在聚会上问他是否还能“弹点别的什么,比如巴赫的《歌德堡变奏曲》”。“于是,在半夜两点半,我们又部回到音乐厅,”郎朗回忆说,“我凭着记忆脱谱弹奏。第二天,当这个传奇故事传开后,我就像抓着火箭一般,我的事业起飞了。”

本文来自开心故事网 转载请注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