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<
- >
经典故事
“二”是黄晓明的正能量
时间:2019-09-11 来源: 作者:  浏览次数:
   几年前,黄晓明一直试图保持自己作为一个富有而英俊的男人的形象。当时,他被誉为“大陆第一个利基”,但奇怪的是,当人们提到他时,他们往往带来一点尴尬:一个偶像试图让自己变得不真实,这就是全部。与从各种挫折中崛起的演员相比,黄晓明的家人太开心了,成长过于平稳,明星路径过于坦率,他没有边缘和人物,车祸刚刚毕业,五天六夜。这部剧是他能引用的最悲惨的人生经历。有才华的资本和运气将他推向了最引人注目的位置,但他还有什么其他的东西?人们不断地质疑,他也是自我怀疑。 努力只是在2010年底。当黄晓明离开华谊兄弟传媒时,他处于前所未有的困惑:应该继续一步一步地扮演帅哥,保持安全顺畅的方向,或听取心中的不情愿,尝试其他一些可能性?当时,有各种各样的怀疑导致他头痛,比如他的身高,比如他的英语能力。在唱英文歌曲时,网友拦截了他不太标准的发音。 “根本没有”成为一个流行的词和他的绰号。他用了很多方法来解释,但嘲笑和嘲笑仍然是无穷无尽的。 2011年,“物体在哪里”突然变得流行,黄晓明成为最受网民欺骗的明星。每个人都有尝试的心态,并试图签下黄晓明作为发言人。令万科感到非常惊讶的是,黄晓明不仅承诺,而且还在广告中迅速告诉全世界:“是的,我不是表演学校。”他甚至添加了一个自嘲的句子“根本不是”。 最初,凡客担心黄晓明会因此遭到进一步恶搞和调侃,但事实上,这个广告反而让他变成了励志明星。经纪人黄斌至今都为这个案例感到骄傲,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突破:“广告中晓明那个由无声的怒吼转向释然的表情,表明了我们的态度:‘哪有胜利可言?挺住,意味着一切。’入行十年,他遇到过所有明星都经历过的瓶颈问题。‘偶像’这个身份曾让他纠结了很久,拍完那个广告后,他才不再以身为‘偶像’为耻。”自此,黄晓明变得轻松起来,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:“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,IQ不高,说起来,就是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。但父母把我教成了一个善良好学的人,努力就是我的才能。”虽然从小就被称赞帅气,黄晓明却没有真正为自己的外貌感到骄傲过:“帅是负担吗?当然。 很多非议来自于大家都觉得你只有好的外表,没有演技,所以我之前一直在努力证明自己。”在过去的两年中,他有意识地破坏自己在银幕上的形象,避开高富帅的角色,在《匹夫》、《血滴子》、《中国先生》几部作品中,他接连说服导演放弃了原先为他设定的角色,尝试了一系列“土鳖”造型。“我觉得没有必要那么完美,有时候不完美,反而是一种完美。”他认为,“那两年最大的问题就是,我一直不停地在突破自己,但是当突破得不够好时,就会有很多质疑和非议,我在怀疑我追求的东西是不是正确的。”曾经压在他身上的负担成了他前行的动力,曾经的迷惘,反而让他拥有了真正的自信,“某一天,我发现自己忽然就放开了,正能量特别强大。 我曾彷徨过,但这些经历让我的内心慢慢变得强大后,我才有自信说,其实人生没有什么完全的对和完全的不对,只是看如何去选择。失败是应该的,成功才是靠努力得来的。”随时为明天做好准备2011年,黄晓明几乎在银幕上消失了,但事实上,那年的365天里,他差不多拍了360天戏,2012年至2013年春,他先后有七部电影、电视剧上档,打头阵的《匹夫》是新晋导演杨树鹏的作品,黄晓明不仅是主演,也是投资人。从一开始,黄晓明就认定这部电影的弱点是不够商业,但又觉得它“非常年轻,非常凌厉”:“你可以说《匹夫》不成功,但它确实很有个性。作为一名年轻导演来说,杨树鹏的方向是正确的,走在通往正确道路的过程中。”和近年开始收藏年轻艺术家画作的思路一样,黄晓明认为,投资年轻就是投资未来。 离开华谊兄弟传媒后,黄晓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,规模并不大,总共十几个人而已,但从他的运营团队可以看出“投资年轻”的取向:员工基本是80后,不乏90后。在黄晓明看来,他投资的项目不该单单只冲着钱去,多少还应该带一点情怀:“扶持年轻的创业者,一开始可能得不到好处,但我们一步步来,也许在某个时候,就会显示出他们的力量。”

本文来自开心故事网 转载请注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