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开心故事网!

邕江大桥由来和历史故事


时间:2025-04-20  来源:  作者:  浏览次数:


  

邕江大桥作为南宁市首座跨江公路桥梁,其建设背景与历史故事凝聚了南宁城市发展的缩影。以下从多个维度梳理其由来与关键节点:


一、建设背景与必要性

  1. 过江交通困境
    解放前至1950年代,南宁邕江南北两岸仅依靠木船、轮渡和小艇通行,耗时且运力有限。随着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,连接吴圩机场、友谊关边防公路及促进首府经济发展的需求日益迫切,建设跨江公路桥被提上日程。

  2. 铁路桥的先行铺垫
    1957年通车的邕江铁路大桥(湘桂线)虽为邕江首座永久性桥梁,但仅服务于铁路运输,无法满足公路交通需求。这进一步推动了公路桥的建设规划。


二、设计与技术突破

  1. 苏联理论与中国实践的融合
    邕江大桥采用苏联“闭口薄壁构件理论”设计,主跨55米的钢筋混凝土悬臂箱梁结构,用钢量仅为传统钢桥的50%,兼具经济性与创新性。其设计团队由广西交通厅主导,联合柳州铁路局、同济大学等单位协作完成。

  2. 技术挑战与本土化突破

    • 施工中面临深水桥墩难题(如2、3号墩水深11米),采用预制浮运沉井技术解决。
    • 1960年汛期提前,建设者通过昼夜施工抢在洪水前完成桥墩出水,避免工程夭折。

三、建设历程与波折

  1. 苏联援建中断与自力更生
    大桥原属苏联援建项目,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后,专家撤走导致工程暂停。广西自主组建技术团队,依靠本土力量复工续建。

  2. 经济困难与复工
    1961年因三年自然灾害停工,1963年经济形势好转后复工,1964年7月15日正式通车,实际施工周期约3年2个月。


四、历史意义与社会影响

  1. 结束千年摆渡史
    大桥通车后,南宁首次实现南北陆路直通,市民过江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几分钟,极大促进江南工业区发展(如南宁剧场、体育馆等)。

  2. 时代象征与技术标杆
    作为当时全国跨度最大的同类桥梁,其设计寿命超50年,至今仍保持结构稳固,被誉为“南宁城市发展的活化石”。2011年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。

  3. 全民参与的集体记忆
    市民通过义务劳动、马车社运石料、船民支援运输等方式参与建设,大桥成为凝聚城市精神的象征。


五、文化符号与现状

  • 景观与纪念意义:桥北的冬泳亭、古城墙等景点承载毛泽东冬泳邕江的历史记忆。
  • 后续保护:2015年邕江铁路桥退役后,部分桥体被保留为历史文物,而邕江大桥虽经历多次维修,仍作为主干桥梁承担交通重任。

邕江大桥的建设史不仅是技术攻坚的典范,更折射出南宁从边陲小城迈向现代化都市的历程。其故事中交织着国家战略、集体奋斗与城市记忆,至今仍是南宁人心中的“母亲桥”。


本文来自开心故事网 转载请注明

上一篇 下一篇


  • 用户名:
  • 密码:
  • 验证码:
  • 匿名发表

    Copyright ©  2016-2019   开心故事网  版权所有   备案号:琼ICP备2024027307号-1   网站地图:xml   友情链接:家电急修网

    备案号:琼ICP备2024027307号-1 网站地图:xml Copyright ©  2016-2019   开心故事网  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:家电急修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