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<
- >
经典故事
过年拜年的由来和历史故事
时间:2025-04-16 来源: 作者:  浏览次数:
  
关于春节拜年习俗的由来与历史故事,综合史料和民间传说,主要可分为以下几方面:
一、起源传说
-
年兽驱避说
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,传说"年"是头生独角、喜食人畜的怪兽,每逢腊月三十出没。人们通过闭门躲避、互赠吉语庆贺平安,逐渐形成拜年传统。此传说反映了先民对自然灾害的集体记忆和祈福心理。 -
唐代君臣和解说
唐太宗时期,魏征为解决大臣矛盾,建议通过互拜年礼促进和解。程咬金与尉迟恭通过互拜消除嫌隙的典故,成为官方推动拜年礼仪的重要历史依据。
二、历史发展
-
南北朝定型期
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正月初一"长幼悉正衣冠,以次拜贺",此时已形成晚辈向长辈敬献椒柏酒、屠苏酒的礼仪体系。 -
宋代革新期
出现"飞帖拜年":士大夫阶层使用"名刺"(印有姓名、吉语的梅花笺纸)代仆投递,开创贺年卡雏形。汴京文献记载"士庶自早相互庆贺"的盛况。 -
明清完善期
- 明代文征明诗句"不求见面惟通谒"反映投帖拜年普及
- 清代《清嘉录》记载"男女以次拜家长"的完整流程,出现"团拜"形式。
三、形式演变
时期 | 主要形式 | 特点 |
---|---|---|
汉唐 | 登门叩拜 | 严格长幼次序,行跪拜礼 |
宋元 | 飞帖/名刺 | 纸质贺卡出现,突破空间限制 |
明清 | 团拜+门簿收帖 | 红纸袋"接福"门簿收集名帖 |
现代 | 电话/微信拜年+电子贺卡 | 融合传统礼仪与科技手段 |
四、文化内涵
- 伦理教化:通过拜年强化"尊老敬长"的宗法秩序
- 社会整合:化解矛盾("终岁不相接者亦往拜")
- 祈福禳灾:贴门神、摔门担等仪式蕴含驱邪纳吉观念
建议关注《荆楚岁时记》《清嘉录》等古籍,或参考故宫博物院春节特展,深入了解传统礼仪的细节演变。
本文来自开心故事网 转载请注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