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开心故事网!

绿野中学由来和历史故事


时间:2025-04-18  来源:  作者:  浏览次数:


  

绿野中学的历史跨越千年,其发展历程融合了关学文化、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传承,以下是其核心历史脉络与故事梳理:


一、北宋起源:关学讲学圣地(1068年)

  1. 绿野亭讲学
    北宋熙宁元年(1068年),武功县主簿张山甫因与关学创始人张载交情深厚,邀请其至绿野亭(今学校西500米小华山庙内)讲学。张载在此传播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”的关学思想,绿野亭遂成学术圣地,奠定了绿野书院的文化根基。

  2. 张载的学术影响
    张载在此讲学期间,吸引了大量关中学子,其理学思想与关学实践成为书院精神内核。至今校园内仍保留绿野亭遗迹,并悬挂光绪年间的木柱对联以纪念。


二、明代书院化:文教兴盛(1496-1813年)

  1. 绿野书院建立
    明弘治九年(1496年),知县宋学通因绿野亭破败,迁址至稍东的葆真庵重建,定名“绿野书院”。书院由名儒赵文杰主讲,宋学通亲自主持督学,成为关中地区重要学术中心。
    赵文杰曾作《访绿野亭》诗:“仰止横渠寻未得,日中立马到黄昏”,表达对张载的敬仰。

  2. 明代教育成就
    书院以“横渠四句”为宗旨,培养了大量人才。明末清初战乱中,书院一度仅存张载祠,但文脉未断。


三、清代重建与转型(1813-1904年)

  1. 多次修缮与扩建
    • 清嘉庆十八年(1813年),知县张村勋按明代规制重建书院。
    • 同治十三年(1874年),知县陈尔怫扩建校舍,恢复书院功能,延续至清末。
  2. 近代教育转型
    光绪三十年(1904年),清廷废科举,书院改为“高等小学堂”,次年更名“绿野小学堂”,开启近代教育模式。

四、民国至建国初期:中学教育奠基(1940-1976年)

  1. 武功县立中学成立
    1940年,绿野小学堂升格为“武功县立中学”,附设师范班,建国前培养七届共四百余名学生,校友包括开国少将贺明(1932-1934年就读)。

  2. 名称与归属调整

    • 1955年更名“武功县第一初级中学”,1958年增设高中部,定名“兴平县武功中学”。
    • 1961年正式定名“武功县绿野中学”。

五、现代发展:省级示范高中(1987年至今)

  1. 定位调整与扩建
    1987年撤初中部,成为“武功县绿野高级中学”。2009年后推进校园升级,包括新建餐厅、多媒体教室、标准化操场等,2013年目标定为“省级示范高中”。

  2. 文化传承与荣誉

    • 现为省级标准化高中、文明校园,以“诚朴、和谐、进取”为校训,高考成绩位列咸阳前列。
    • 校园内保留张载祠、绿野亭等遗迹,定期开展关学文化主题活动。

六、历史故事与名人

  1. 贺明将军的母校情结
    共和国少将贺明曾于1932-1934年在此就读(时名南关小学),后成为贵州省省委常委,其求学经历成为学校红色教育的重要素材。

  2. 张载祠的保存
    同治年间战乱后,书院仅存张载祠,成为历代修缮的精神象征。祠内保留张载讲学史料,成为师生德育基地。


绿野中学的历史不仅是武功县的教育缩影,更是中国书院文化向现代教育转型的活态见证。其千年文脉与“低进高出”的教学策略(如2009年高考重点率100%),展现了传统与创新的融合。


本文来自开心故事网 转载请注明

上一篇 下一篇


  • 用户名:
  • 密码:
  • 验证码:
  • 匿名发表

    Copyright ©  2016-2019   开心故事网  版权所有   备案号:琼ICP备2024027307号-1   网站地图:xml   友情链接:家电急修网

    备案号:琼ICP备2024027307号-1 网站地图:xml Copyright ©  2016-2019   开心故事网  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:家电急修网